日出之食,百千滋味。表象口腹之欲,实则心智之养。美食纪录片《无饭不起早》,走遍全国,跨越南北,聚焦各地特色早餐,讲述市井街边的早餐故事,洞见方寸餐桌上的生活哲学。早餐,汇聚了无数的情感因素:历史、当下、故乡、远方。美味与坚守徜徉在油盐酱醋之中,情怀与思念凝聚在锅碗瓢盆之间。12月11日起每周三上午10:00爱奇艺全网独播。
每集纪录一个城市。从全国精心甄选七个城市作为拍摄地。囊括东南西北各个方位的特色美食、地域文化。以“变化的城市,不变的味道”为灵魂,传递“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中国文化,以食物的美好,表达城市的美好,诠释城市魅力。以专业厨师的视角走进城市深处,在街边小店,在百姓家庭,在餐厅酒楼,寻找发现最能代表城市特色的民间美食。以美食为主线索,串联起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等纵深元素。以美食的味道,解析城市味道、城市气质。 《一城一味》首播时间表 一城一味之天津:20日22:00 一城一味之银川:21日22:00 一城一味之芜湖:22日22:00 一城一味之眉山:23日22:00 一城一味之宿迁:24日22:00 一城一味之扬州:25日22:00 一城一味之香港:27日22:00
新美食纪录片《家乡菜 中国味》以留在人们记忆中最深处的味道为切入口,跟随八大菜系传承人,回到食材发源地,穿梭在山间、田野、小溪,寻找纯天然食材,在故乡最熟悉的篱笆藤下,还原故乡儿时的味道。远离家乡的人每当尝到这种特殊的味道,就会唤醒对家乡、家人的无尽回忆。
第三季区别于前两季,首次从中国海洋与海鲜入手,捕捉海中鲜物的独特节拍与极致美味,打造中国海鲜风味指南,满足美食爱好者对海鲜食材的好奇心。 同时,360度全景勾勒中国海洋的壮美辽阔,展现一群依海而生的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讲述九州大地上动人的鲜活故事。
因为地理环境、文明历程和物产丰厚程度不尽相同,人们对食物的处理时而天差地别,时而异曲同工。不约而同的选择,造就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殊途同归。 《风味人间》第2季,共8集,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在特色鲜明的美食之中找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究相同食材的不同做法、不同食材的相同做法、不同做法的相似味道。寻找新鲜、猎奇、少为人知的食材;提供趣味和知识,不断创造意外之喜;拍摄鲜活灵动的影像、采用故事化的叙事、进行平实亲切的讲述。
《诗词来了》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节目组特别制作的十集伴随式纪录片。选取选手团中的若干位特色选手,记录他们参加节目录制的全过程,并跟随他们回到家乡,记录他们的诗意生活。《诗词来了》将伴随《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同步播出。
美食纪录片《老广的味道》以食物为载体,以独特视角深入食材原生地,发掘老广们真实鲜活的的日常美食之美—食材蕴含的风物之美、乡土之美,收获耕耘的劳作之美、匠心之美。节目共六集,每集45分钟,主题为节庆、流转、地气、点睛、探秘、守候
《老广的味道》第四季共有七集,主题为:侨味、宵夜 、佳果、野趣、香料、主厨、小吃。制作团队上山下海,搜寻大自然的美味,深入食材源地,将给大家带来最地道的老广味道。
《老广的味道》第三季,将带大家寻找被遗忘的味道,这些被遗忘的味道将会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新一季的美味之旅跨越“山海、东西、主辅、生熟、古今、雅俗”,从两极差异到彼此融合共处,诉说老广美食的无限可能,道尽广东食者对家乡美味的坚守与传承。
广东卫视推出的一档美食类纪录节目
《老广的味道》以独特视角深入广东美食腹地追根溯源,挖掘原汁原味的美食美景,体现特色全粤菜谱。上山下海,探索南粤大地深藏的最高食鲜;味蕾冒险,展现岭南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依天而食,回归老广时令节气的饮食法则;原声原味,搜寻天间特色环境的自然之味。大道至简,还原广东乡野厨艺的朴素之心;以食养生,揭示南方天地元气的滋养之谜。
该节目是一档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邀请写书人、出书人、爱书人作为主要嘉宾,共同前往一座远离喧嚣的岛屿。在这里,他们生活、相处、读书、写作,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和意义。节目用有意思、接地气的内容,将好的书目、好的阅读方式以及嘉宾关于读书写作有意义的思考呈现给观众和用户,拉近普通人与“阅读”的距离。
我们静静地凝视这座位于高原上的寺庙,记录下四季轮换里觉姆隐秘的日常。纪录片试图探寻她们深邃的内心世界,并思考我们人类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百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由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中国社 会科学院监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 撰稿并邀请国内多家重点大学、专业机构的研究 人员共同参与创作。 为了让广大观众先行了解其面貌,并听取各 方面意见,不断提高拍摄质量,电影频道从已经 拍摄完成的作品中,选出有关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时期的7集先行播出,1月21日至27日晚8:50, 观众将分别看到《诸葛亮治蜀》、《魏晋风 度》、《北魏孝文帝改革》、《梁武帝治国》、 《魏晋佛教》、《再造统一》和《炀帝功过》。
癌症被称为众病之王,无数人为之闻风丧胆。医生们却从古至今持续不断的对抗中,通过大胆的假设和一连串的失败,渐渐认清疾病的面貌。通过迭代和累加,医学跋涉了千年,让癌症患者生存曲线的右移,也让人类逐渐触摸到长期与癌共存的可能。用真实化解恐惧,用理性开解迷茫,用人性安抚绝望。同时呈现医生和患者两方面对于癌症本身的视角和哲思。
《进化:与时代同行》是一部探讨社会和时代变迁的财经纪录片。财经作家吴晓波由一个具象物体、一类奇妙现象、一种新生文化入手,在历史纵深上寻找尺度,见微知著的探索、发现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影片共6集,从鞋、房屋、书、猫、宝妈、工具6个切入点深入,从他们身上看到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寻找从迭代到进化的背景和土壤。籍此,我们呈现中国人喜欢什么,选择什么,发现从零到一,我们在创造什么。 最终,我们用进化的方式,储存热爱。
一档商业观察节目。在中国的经济与社会领域中,梳理出五大全民高度关注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大命题,由顶级商业观察者李翔,带着个人的好奇与公众的疑问,进入这些命题一看究竟,透过客观理性的商业视角,观察当下生活之变。
纪录片聚焦中小卖家的烟火人情味。在不确定的时代,展现国民个人灵活就业创新样本、生存智慧、韧性和平凡诗意,让大家看到同行者抱团取暖,体现买卖情义,坚定自己的乐观和勇气,激发共鸣、抚慰情绪。
我们天生喜欢香,极少喜欢臭。自然规律也显示:香料能使物品保存持久。这其实已经用气味指明了方向,所谓正道,就是千古流芳。于是在古人面前,很多不同类别的名词汇成了一种通感:芬芳、侠骨、馨香、大义、正气、至善、……古人相信,任何选择都会自带气味标签。但吊诡的是,在历史重要节点上那些意见截然相反的人,无不坚称自己都是正气使然。而作为后来人,我们也确实发现,随着深入了解双方,越来越难以评判。香,究竟是客观共识,还是辩证的转化?本片选取与五位古人命运相连的香料,串起他们曾经在那些重要节点上的冲突和选择。
《法医密档》以一个个经典案例为载体,从法医的视角讲述案件侦破的过程,将刑事科学技术与刑侦紧密结合。例如死亡时间的概念,《法医密档》中就会对死亡时间做详细的介绍。法医是通过什么方式,能够精准的推算出死者的死亡时间,进而为刑侦人员提供可靠的破案依据。除了“死亡时间”之外,还有如何确定“死者身份”、如何通过一滴干枯的血迹寻找凶手等等。节目在破解案件的同时,也在传递法医“为死者代言,为生者谋权”的职业精神。
该片由著名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焦波担任总导演,此前他的《俺爹俺娘》和《亲吻春天——俺和俺的地震孤儿》系列曾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俺爹俺娘》系列曾感动了无数儿女。 这一次《乡村里的中国》焦波仍然把镜头对准了其老家——山东淄博,不过拍的不再是自己出生的村庄,而是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影片以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 焦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拍摄这部纪录片,他和他的摄制组在杓峪村里呆了整整373天:“村里一共有167户人家,我们去了之后是第168户。”而焦波的摄制组,除了他一个人年龄较大(接近60岁),其它四名主创的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所以我们这个片子展现的不仅是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而且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展现的,我相信也会受到年轻人喜欢。” 最373天时间里,《乡村里的中国》摄制组和当地村民一起吃、一起住,成了一家人拍摄了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辑出大约两个小时的精华。 曾多次执导央视春晚的金越认为,《乡村里的中国》直观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个体的喜怒哀乐、家庭关系和民俗民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影片结构充满张力,故事复杂,线索清晰,画面朴实,剪辑流畅,同期声音录制完美,“是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建于1899年的上绒布寺位于珠峰北麓,距峰顶约20公里,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庙,相传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行。阿古桑杰是寺中唯一的僧人,他将珠峰视作空行母的化身,人类不应当打扰她,但他的儿子却是一名毕业于“西藏登山学校”的出色高山向导。 这所全球唯一持续招生的登山学校仅面向珠峰脚下的两个县招生,目的是花四年时间把牧民的孩子培养成勇敢坚毅的高山向导,他们将在每年仅有几天的登顶期到来之前铺路、修保护绳、搭建从大本营到8400的所有营地、搬运物资和行李,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登山客的安全,好让他们不断突破自己,前往独自无法抵达的高处…… 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僧一寺、一座山、一群人的故事。它的名字来自于藏民们画在青藏高原岩壁上的白色小梯子,当地人称之为“天梯”,并相信它可以接引世人的灵魂通往圣地,而这些珠峰的引路少年们扮演的正是“天梯”的角色——有人将8848当成旅行的终点,但对他们而言,这只是起点与成年礼。
该片讲述王阳明旨在揭示一种正面的生活态度,积极入世、爱憎分明,无论际遇如何,总会对生活报以温情而睿智的微笑。我们确信,讲述王阳明,就是讲述一段辽阔的史诗。他起伏跌宕的人生和他追求极致的思考令人着迷,我们希望站在眼花缭乱的21世纪回溯并竭力贴近他的时代,厘清他博大深厚思想体系的形成。以及他是,如何抵达巅峰成为圣贤的。
张玉锋:《狗日子》纪录片主人公,1932年出生于河北沧州。20岁结婚,因老婆闹分家,半年后离婚,打了一辈子光棍。2003年开始捡废品,收养十几条流浪的猫狗,同时供侄子上大学。年过八旬的他,自食其力,饿了就去卖废品,换来钱买吃的,虽然生活不容易,但他活的很潇洒自由,活的铿锵有力,活出了自己的尊严。每个人的生活都能活出自己的艺术,但他却能传递给我很多正能量。